金年会-青训小将王汉龙完成申花一线队首秀 首战目标务实,先触球,再谈未来
傍晚的夕阳斜照在浦东足球场的草坪上,看台上零星响起几声助威的呐喊,比赛进行到第87分钟,场边第四官员举起了换人牌——号码亮起,一名年轻球员迅速脱掉训练背心,小跑至边线,镜头聚焦在他的脸上,略显稚嫩却眼神坚定,他是王汉龙,申花青训体系培养出的又一颗新星,在这一刻迎来了自己一线队的正式首秀。
对于任何一名职业球员而言,首次代表一线队出场都是职业生涯的里程碑,而对王汉龙来说,这个夜晚的意义远不止于此,赛后混合采访区,他微微喘着气,语气坦诚得令人印象深刻:“教练让我金年会放开踢,但我给自己定的第一个目标其实特别简单——先努力碰到一次球。”
从崇明根宝基地到申花一线队:一条典型的申花式成长路径
王汉龙的足球之路始于崇明根宝足球基地,作为徐根宝“十年磨一剑”青训理念的又一成果,他自U12梯队起就接受系统训练,2020年正式进入申花U17梯队,次年跳级至U19,并于今年夏季被提拔至一线队跟随训练,尽管年仅19岁,他在青年联赛中已展现出出色的中场调度能力和防守覆盖意识,被部分球迷称为“小蔡慧康”。
申花主帅在赛后发布会上也提到了这次换人的考量:“年轻球员需要机会,更需要合适的时机,当时比赛节奏已经放缓,对手体能下降,适合他这种技术型中场上去感受气氛,我告诉他,别想着一定要传威胁球或者射门,先从最简单的做起:触球、跑位、站稳防守位置。”
“碰到球”背后:年轻球员的务实哲学与心理建设
“首秀目标就是碰到球”——这句话乍听略显平淡,甚至有些“卑微”,却折射出中国年轻球员普遍面临的现实压力。
近年来,中超联赛竞争日趋激烈,外援名额压缩及U23政策调整使得俱乐部更倾向于使用即战力强、经验丰富的球员,年轻球员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,即便获得出场机会,也常因心态紧张而表现走样,2022年一项针对中超青训球员的调研显示,超过60%的球员在首秀前夜会出现严重失眠,75%的人承认“害怕失误导致不敢要球”。
王汉龙的“触球目标”实则是一种心理调节策略,体育心理学专家张明远指出:“将宏观目标拆解为具体、可执行的小步骤,是运动员缓解焦虑的常见方式。‘碰到球’意味着完成第一次触球后,球员往往会迅速进入状态,后续动作更易自然展开。”
6分钟内的3次触球:细节中的技术底色
尽管出场时间仅6分钟,王汉龙的实际表现却值得细细拆解。
第88分钟,他在中场左侧背身接应队友传球,遭遇对方逼抢时轻巧回做——这次一脚出球虽看似简单,却避免了本方在后场的丢球风险;
第91分钟,申花反击中分球至右路,王汉龙快速前插至禁区弧顶,虽未获得射门机会,但他的跑位拉扯了对手防线,为持球队友创造出传中空间;
补时阶段,他在一次角球防守中准确判断落点,头球解围出边线。
三次触球,全部成功,无一次失误,申花队长吴曦在赛后采访中特意提到:“年轻球员最怕的就是畏手畏脚,王汉龙今天处理球很干净,这说明他准备好了。”
青训成果需要“首秀”,更需要“第二次、第三次出场”
王汉龙的首秀是申花本赛季第5次派遣U20球员登场,俱乐部青训总监严翔表示:“一线队与青训梯队的衔接机制正在完善,我们不只满足于‘首秀’,更关注球员能否持续获得机会。”
据统计,申花近五年共有17名青训球员完成一线队首秀,但其中仅有6人累计出场超过10次,如何避免“首秀即巅峰”,成为俱乐部和球员共同面临的课题,王汉龙在更衣室里表示:“教练组让我先把基础目标完成好,下一步才是参与进攻组织,每天训练后我会加练传接球和长传,希望下次能踢更长时间。”
务实目标背后的中国足球青训启示
王汉龙的“触球论”意外成为本场比赛后的热议话题,有球迷评论:“如果每个年轻球员都能从小目标做起,中国足球的整体氛围可能会更踏实。”
日本J联赛及欧洲顶级俱乐部青训体系中,类似“首次出场力争70%传球成功率”“完成三次以上防守拦截”等量化指标常被用于年轻球员的首秀评估,这种“目标分解法”既降低心理负担,也为教练提供客观评价依据。
中国足球青训需要更多像王汉龙这样的案例——不沉溺于宏大叙事,而是从最细微的“触球”开始,一步步构建信心与技术能力。
夜幕降临,王汉龙背着背包独自走向基地宿舍,他的手机里已经塞满了亲朋好友的祝贺信息,但他只是简单回复了一句:“谢谢,下次争取早点上场。”
更衣室里,那件印着他名字的申花队服已被整理好挂进衣柜,属于他的第一场中超比赛数据停留在:出场6分钟,触球3次,传球成功率100%。
这一切,只是一个开始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